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上日程 互联网金融却是场马拉松

2014-05-14 08:51     相关链接:投资快报     作者:黄敏

 

中国正在制定一份到2020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将从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四个方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实现社会信用的全面覆盖。近日,据中央级媒体报道指出,该规划由中国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央行[微博]共同牵头制定,并有望近期出台。

与此同时,《投资快报》记者注意到,5月初举行的2014年全球移动金融大会上,亦有不少业界专家谈到类似话题,认为支付、征信(风控)是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至关重要的两大基础设施。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明天,很大程度将取决于支付、征信(风控)的建设与发展步伐。虽然公布框架,中国在推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但难掩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是一场马拉松赛的本质。

国家信用体系建设框架即将公布 规划已上报国务院

早在今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政府高层密集动作似乎预示着信用成为“第二张身份证”已为时不远。

近日,据媒体报道指出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并将于近期发布。该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共同牵头制定。根据规划,以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四大领域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实现了社会信用的全面覆盖; 2017年,将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此消息一出,随即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中央政府列出的时间表更多的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举措,其行动意味鲜明,先从信用信息这一基础数据平台的建设入手,沿用了先寻求方案,进而建立并实施制度,最终达成目的的自然顺序。”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

根据《纲要》规定的时间表,2014年将迎来第一阶段信用体系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的首次大考。据透露,20146月底前,应该提出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的方案,并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推动部署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逐步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王磊表示,上述任务如期完成的话,每一个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将会将有唯一的信用代码,各项信用信息的整合也将具备可行基础,当前信用信息种类多、发布广、整合难、处理繁的局面将会得到有效化解。这样,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将初具雏形,信用查询、公示和奖惩机制将实现联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驶上快车道。

最大风险是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场马拉松

在日前举行的2014年全球移动金融大会上,国内业内知名专家济济一堂,宜信董事长助理刘大伟指出,互联网金融发展是场马拉松,“如果以马拉松赛来看,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刚跑完开始几公里,距离42.195公里的全程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如果希望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需要更好,内功也需要更强,任何饮鸩止渴的行为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也指出,互联网金融交易同样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金融具有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监管、金融风险等因素并不会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而消失,反而会更复杂。只不过改变的形成及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也就是说,金融风险并不会因为互联网金融而消失。目前国内互联网企业是无法对金融产品的风险进行信用担保的。也就是说,当前互联网金融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

刘大伟还表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金融”,普惠金融的重点是小微,关键是风控,突破靠创新。中国6000万小微企业和1.5亿贫困但经济上活跃的农民对金融的需求很大,这亦是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重要模式,P2P主要是促成个人对个人的借款,平台在其中承担信息中介和信用管理的角色。在业界大佬唐宁看来,离不开“信用”二字的P2P模式使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至少提前5年。以宜信平台为例,伴随业务发展,平台上借贷资金的来源不仅限于个人,也可以对接信托、银行等机构。在原有的P2P模式已经衍生出了T2P(信托对个人)B2P(银行对个人)等多种方式,资金来源更为多样化。同时,随着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覆盖面和渗透率提高,实体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也将进一步降低业务风险,提高服务能力和专业能力。

信用和支付决定互联网金融明天

理论上,任何涉及到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

而互联网金融最早的概念提出者谢平教授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未来20年将成主流。

谈及中国普惠金融的现状和挑战,刘大伟直言贷款难和风险控制难是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尽管互联网金融热潮此起彼伏,信用和支付仍是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至关重要的工具。这种模式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决定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明天。

尽管时不时有倒闭与封提新闻见诸报端,市场观察人士也看到一些成熟的P2P平台在把守风控的同时,坚持推动“人人有信用,信用有价值”的理念,既推动了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在中国发展,也在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与数据库的完善,帮助传统金融体系覆盖不到的人群积累下了宝贵的个人信用资质。

宜信首席征信科学家郑茂林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便坦承,宜信一线的信贷员通过每年庞大的小微业务,不断收集数据、验证数据,至今已积累了百万级客户的信用数据,目前是建立小数据(公司自有数据)、中数据(合作伙伴的数据获取)、大数据的结合体系。

不过,也有业界人士指出,互联网不是一切,一方面,在中国今天的信用环境下,很难仅仅依赖虚拟世界的相关信息进行风险防控;另一方面,实体体系仍是信任建立的主阵地,虚拟正成为增信的体系。
分享到:

上一篇:  南宁市《个人信用信息征集使用管理办法》颁布出台
下一篇:  红牛等饮料被指含精神药物 专家建议谨慎选择

评论

绿盾在线
×
=合作留言=
绿盾业务合作
×
  • 马先生
    15652211315
  • 黄先生
    156520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