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个人信用代码是“迟来的好事”(图)

2014-05-15 08:49     相关链接:大河网-大河报(郑州)      作者:陈骏文 李钰

 

史善新畅谈信用体系建设

记者陈骏文李钰摄影

作为一个在工作岗位上与信用建设打了近20年交道,洛阳“11·22”诚信日首倡者,史善新对此怎么看?近日,大河报记者对已定居北京但仍难忘乡情,每年都会回洛阳“住上一段”的史善新进行了专访。

人物名片

史善新,洛阳孟津人。1962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北京铁路局(微博)、铁道部等单位工作。1994年参与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筹备工作,先后担任国开行评审二局局长、评审管理局局长、总稽核师兼信用管理局局长,是国开行贷款委员会委员、信用评级委员会委员。主持起草了国开行《贷款评审手册》、《信用评审手册》、《信用管理手册》等管理制度。20042月退休后,曾先后担任国开行顾问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建个人信用代码是“迟来的好事”

大河报:史先生,近日全国各主要媒体都对国家将要建立“个人信用代码”一事做了大量报道,您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呢?

史善新:应该说这是一件“迟来的好事”。毋庸置疑,这个制度最大的作用在于可以使每个人的“信用足迹”都可循可查。待“代码制度”发展完备后,就消除了以往信用记录在各个行业之间不联网、不共享的“孤岛效应”,将从一定程度上矫正一些人对于失信行为“有恃无恐”的观念。之所以说“迟”,是因为我们的技术条件早已可以完全满足这个体系的建立。

大河报:那么是否可以说这个制度的建立,可以消除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失信”现象呢?

史善新:这个不能盲目乐观,因为这个制度也会存在它的“监管空白”。比如说,在我国还有大量的人习惯于“现金交易”这种较为原始的支付方式,既不需要备案,更不需要“登记”身份证,不存在所谓的“信用记录”,而这些交易也是这项制度的“监管空白”。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信用平台只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并非信用建设的全部。信用平台建设必须与信用主体信用建设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培养个人信用意识非常重要

大河报:在您看来,现金交易是一种“原始”,甚至“落后”的交易方式?

史善新:对。如今有不少人认为,拿着现金,甚至扛着箱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是“有实力”的象征,是“土豪”,但在我看来这种行为着实很“土”,也不见得“豪”。

现金交易会造成资金的浪费。你用现金支付,特别是大额支付,你就需要提前将大量的现金从金融机构转移出来,“静候支付”。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在银行中可以生息、可以放贷使用的“活钱”被“腾”出成为“死钱”,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应该让钱存在于“需要用钱”的地方,给“需要用钱的人”,而不是躺在那里睡大觉。这会加剧社会中“资本”供需之间不对等的矛盾。

大河报:那在您看来,什么样的交易方式和理财观念是应当提倡的?

史善新:尽可能使用信用卡或者银行转账。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理财观念上说,“借钱”办的事,不要靠“攒钱”去办。

大河报:如果能一次付清,为何又要去偿还多出的利息呢,这不是亏了?

史善新:一点也不亏。为什么有的人明明能够一次付清去买一辆豪车却还要贷款?这就出于他对于资金使用的理念,全部用自有资金买车,只能完成买车这一个心愿。而用自有资金交够首付,然后贷款买车,付一定的利息,省下的钱还能办更多的事,其收益远远大于所付的利息。一个不愿意偿还利息的人,对于银行而言绝不是优质客户。因为这代表他对资金使用的理念就存在偏差。

“不借不贷,攒钱办事”是很多人依旧未改变的理念,他们对自身的“信用”管理、“信用”潜力的挖掘,甚至说处在启蒙状态。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各个经济实体,培养其信用意识,利用自身能力所匹配的“信用杠杆”非常重要。

信用体系建设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必由之路

大河报:刚才您一直在提“信用”二字。如今,在不少人心中“信用”还只是“诚信”的代名词,就是“说话算数”。那么您与“信用”建设打了20多年的交道,在您看来“信用”到底是什么呢?

史善新:把“信”字拆分看,它代表着“人之言”,也就是说人应当遵循自己的承诺,做到言之有信。但信用也绝非只表现为“说话算数”,这个只关乎道德的问题,它也可以体现为实实在在的收益。比如说银行对两个不同客户的放贷,会根据他们之前“说话算不算数”等依据得出的“信用评级”的不同,在借款数额以及利率上有所差异。这时候,“说话算不算数”所折射出的“信用”就不单单存在于道德的层面之上,而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更深层次上,我认为信用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体制和制度。打个比方来说,在一个讲信用的厂家那里,工人不担心欠薪,客户不担心欠款,银行不担心坏账,久而久之,人力、资金等生产资料必然会向着信用高的厂商流动。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建设“普惠金融”理念被写入了会议决议,可以说建设好社会信用体系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必由之路。

大河报:信用体系建设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怎样理解呢?

史善新: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理念所期待的目标。而在现实中,中小企业常常面临融资难的困境,这一困境与信用建设不到位有直接关系。中小企业往往或信用意愿不强,或信用能力不足;金融机构担心中小企业违约概率高,违约损失大。只有通过信用建设,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意愿和信用能力,降低其违约风险,资金才能向中小企业流动。所以说信用建设是发展普惠金融“必由之路”。

期待诚信成为老家河南的又一张名片

大河报:您作为洛阳“11·22”诚信日的首倡者,对于自己故乡信用建设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期待呢?

史善新:多年来,我一直在关心着“老家河南”的信用体系建设,同时也期待着“诚信”能够成为老家的一张新名片。从成立洛阳市城乡信用协会到河南省民营企业信用发展基金会,都是希望从制度上、组织上给予中小企业在融资、信用潜力挖掘方面一些帮助。希望政府、金融机构、媒体、各信用主体共同努力,使家乡这个文明地,成为信用建设的新高地。希望“11·22”诚信日能够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大河报:你认为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

史善新:大力培育、弘扬信用文化,是搞好信用建设的基础。要使人人养成愿意诚信、主动诚信的习惯,这对于信用体系建设十分重要。从洛阳“11·22”诚信日每年的宣传活动,到创排以信用建设为主题的现代豫剧《康嫂》在全国各地的成功巡演,使我愈加感觉到塑造信用文化的重要性。当然,除去自己的主观意愿,客观上对于“守信者”的奖励,对“失信”行为的惩戒也必须明确与完善,真正做到“信用优则惠,信用劣则亏。信用优则荣,信用劣则耻”。

还是如一开始我所讲的那个观点,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覆盖全社会各个领域的信用体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个人一起努力。

背景点击

今年1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共享,推动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国家和我省的信用制度都提出,居民的身份证,将是居民的社会信用代码,每人一个,一“码”可查询个人征信、税收、财产等诸多信息。

据了解,我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我省选择郑州、洛阳等市和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工商、税务、环保等行业或部门,整合归集信用主体的信用信息,并逐步扩大信用信息采集范围,有步骤地推进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推动各地、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及互联互通。

 

分享到:

上一篇:  男子获4万元汇款被判属不当得利 要求即返还
下一篇:  942户纳税人获“A级纳税信用等级”称号

评论

绿盾在线
×
=合作留言=
绿盾业务合作
×
  • 马先生
    15652211315
  • 黄先生
    15652011315